登录   注册
     渣渣洞 磨牙俱乐部
  首页 \ 同志影视综合发言板 \ 同志电影评论交流板 \ 《Les Roseaux sauvages》(野芦苇)电影专版 \ 怀念一个阳光灿烂的同性爱男孩—《野芦苇》 回复此帖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8-09-12 21:38:00      

所给评分: 9

又一次默默地
  来到
  岁月河流的近头
  在风中摇晃百年的野芦苇
  面对依然年少如你的
  法朗索瓦
  如同阳光照耀在我的心底
  
  但我仍愿和你一起
  迎接着岁月的河流而去
  河岸上满是青草
  和花的芬芳
  依然随风飘荡
  而我心底满溢着的
  只能是
  再与你携手的欢喜
  
  野芦苇”的典故出自拉封丹的寓言《橡树和芦苇》:橡树对芦苇说,瞧,我多么结实啊,风吹不动。你弱不禁风的样子,一阵小风就能连根拔起。这时,刮起了可怕的大风,掀倒了橡树,而芦苇却安然无恙,因为它伏下身子,躲开了大风。 
  
  当性爱和政治介入人生,社会就介入了人生。芦苇般脆弱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折衷与平衡。
   ——赋格
  
   一

   写下这个标题,我的眼前晃动着一双纯真的,燃烧着对幸福和爱的憧憬,又带着忧郁色彩的眼睛,让我想到了照耀着金色阳光的蔚蓝的天空,想到碧绿清澈的小河,想到微风细雨里茂盛的青草的气息,想到随风起舞,映着夕阳余辉的芦苇丛,——想到青春,想到友爱,想到爱情,想到所有一切让我们感到美好和温暖的滋润在心田里的希望和梦想……这就是电影《野芦苇》里的那个纤弱文静,善良清醇的同性爱少年法朗索瓦,以及他所深深爱慕的另一个同样纯真美好,又充满野性,洋溢着英气的来自意大利的英俊少年塞尔日,塞尔日暗恋的少女,可爱的玛依,还有玛依爱上的男孩——一个来自阿尔及利亚,思想与众不同,个性强烈的青年亨利……
  
   故事发生在1962年远离巴黎的一个法国村镇的寄宿中学,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的风暴波及整个法国,连貌似平静的西南小城也不例外。战争的波澜也激荡在故事里的四个学生的心中——稍长的21岁的亨利·马里尼是名从阿尔及利亚撤侨回国的法国人的后裔,从他全身心记挂着阿尔及利亚人反法斗争的消息和他那张紧绷着的脸、燃烧着愤怒和桀骜不逊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68年“五月风暴”中在巴黎的街头巷尾筑起栅栏堡垒与警察对阵的要“砸烂一个旧世界”热血青年的群像的一个缩影,另一个美的像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的少年塞尔日来自意大利,他的哥哥面临着服兵役,上前线的困境——而女生玛依的母亲阿弗蕾丝女士则在学校教法文,同时也是一名反战的共产党员,她同时也是塞尔日哥哥彼埃尔的老师,并一直在默默地暗恋着这个英俊早熟的男生,她帮助过一些逃兵,但没有答应彼埃尔逃脱兵役的请求——后来,彼埃尔战死在阿尔及利亚。
  
   法朗索瓦身体羸弱,才华横溢,从他那双透露出深深忧郁的眼睛里,我们感到了他的痛苦——为自己爱上同性的感情而倍受折磨——他使我们想到了纪德、让·热内、罗兰·巴特、福柯……他们的少年时光也是这么过来的吧——他和玛依是无话不谈,超越男女关系的真挚的好朋友,而另一个男生塞尔日对于法朗索瓦来讲,就像是一个洋溢着太阳光环的白马王子,他身上散发出的粗犷朴实的气息让法朗索瓦深深地迷恋,塞尔日的成绩不好,法朗索瓦一直在默默地帮助着他,这样,两个男生建立起了坚固的友谊,塞尔日是早熟健康的男孩,他对玛依有好感,也有性的渴望,为了安慰塞尔日,为了塞尔日的快乐,法朗索瓦与他有了性的接触——法朗索瓦仍然是痛苦的,因为他对塞尔日的爱是那样的纯洁和热烈,而仅仅肉体上的接触并不能激起塞尔日与自己在“灵”的沟通上的火花——他开始模糊地认识到自己是同性恋者,并开始踏上了一条艰难的荆棘丛生的自我认同的道路。
  
   在这所法国村镇的寄宿学校里,在众多的男生中,只有亨利对法朗索瓦的痛苦有一定的了解,也对法朗索瓦充满了好感和同情。在学校里,他的思想很激进,也很同情右翼法西斯武装组织“黑足”民兵,这就使得他与大多数人格格不入。而法朗索瓦给予了他关怀和理解,于是,两人之间也有了深深的感情。——后来,当阿尔及利亚革命成功的消息传来以后,亨利满怀着激愤,企图焚烧镇上的共产党机构,不料这个时候意外地遇见法朗索瓦最好的朋友,片中唯一的女生玛依,并对她产生了感情。
  
   毕业考试发榜前夕,四个年轻人相约去河里游泳。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好像长大了。
  
   二   
  
   《野芦苇》可以算是传统的情节剧(Melodrama),在形式上不作任何惊人之举。要说手法上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那就是人物结构的安排。以法朗索瓦的青春期体验为线索,以他的善解人意的性格和善良纯真的心灵作为连接其他三人的亲合力。
  
   本来,“女权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唯物主义者”玛依,反社会主义者、殖民主义者、新法西斯主义者亨利,以及只求老婆孩子热炕头式生活的乡村少年塞尔日,这三个人怎么也不可能凑到一块儿。“小布尔乔亚同性恋者”法朗索瓦和每人都成了朋友,还分别撮合各位。
  
   他默默地爱着塞尔日,努力让赛尔日从自己那里得到性的快乐,对他来讲,塞尔日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塞尔日的笑容就是自己的幸福。当塞尔日的哥哥死讯的消息传来后,他知道塞尔日心中的痛苦,也知道塞尔日心中的渴望——这个时候,塞尔日最需要的,是他最爱的人的理解和鼓励。于是,他让塞尔日一直暗恋着的女孩玛依去和他说话,给予他最需要的温情和理解。
  
   他也被亨利桀骜不逊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他调停塞尔日和亨利之间的冲突,并促进他们的友谊,他同时还促成了玛依和亨利的认识和相爱。
  
   他和玛依是最真挚的好朋友,影片的结尾,玛依深陷在对亨利的爱和未来不可知的痛苦和迷茫中。这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法朗索瓦这个比亲兄弟还要亲的好朋友。她跑到法朗索瓦的身边,投入法朗索瓦充满关爱的怀里,而法朗索瓦则用自己温暖的怀抱和真诚的笑容告诉玛依,这个世界上,还有灿烂的阳光,还有美好的希望。
  
   三
  
   1962年的记忆仿佛猛地被唤回,我们透过俯视的镜头看见一对边走边谈的少男少女。他怂恿她一块儿去看电影,她有些不乐意。这时候阳光正好,暖洋洋地照着山坡,树木、草地历历在目。
  
   一切之所以那么清晰,因为青春是不能忘记的。无须动用闪回手段,三十年的辛苦路就被一笔勾销,那个春天重新曝光了。
  
   《野芦苇》没有刻意营造时代气氛,而是着力还原敏感的心理状态。玛依跟法朗索瓦看完电影,见他闷闷不乐,显得心事重重。在舞会上,他坦白说:他喜欢她,但是缺乏性的吸引。她顿时知道他和别人发生了关系,于是两人都很黯然。终于他鼓足勇气告诉她,那个人是男孩。她略微有些惊讶,却又反而因此释然。她拥着他,“Smoke Gets in Your Eyes”的蓝调慢舞烘托出伤感的情绪。转瞬曲终,换了一支明朗活泼的“Barbara Anne”,满屋的年轻人都欢快地旋转起来,玛依如释重负,拉着法朗索瓦汇入人群,两人无忧无虑地笑着,好像一切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人物的坦诚和敏感,是《野芦苇》最打动观者之处。
  
  四
  
   成长的烦恼,有时夸大为痛苦也不为过。
  
   玛依黛幻想在一夜之间长大十岁,这样就能免去青春期的种种烦恼。塞尔日和亨利经历了战争的精神创伤,亲人的死亡使他们看见了生活的残酷。
  
   法朗索瓦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痛苦着,在情欲的折磨下,他忍无可忍,终于和自己作了一次面对面的交锋,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是同性恋。”他反复说了多次——
   我是同性恋
   我是同性恋
   我是同性恋
   每一次重复,镜头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逼近他和镜子里的另一个他。
  
  五
  
   《野芦苇》不仅把成长的困惑放置在更广阔的政治背景里观照,而且触及更广泛的年龄层面。
  
   首先是代沟。法朗索瓦和玛依闹了别扭,两人正在赌气,无意中撞见法朗索瓦的父亲,立即装作高兴的样子。
  
   法朗索瓦听说鞋店的卡桑先生也是同性恋者,决定向他请教,解答关于生活的疑惑。他诚挚地祈求长者给予帮助,他太需要过来人的生活经验了。可是,卡桑先生生硬地回答:过去很久了,记不得了。
  
   也有沟通的努力。顶替阿弗蕾丝女士上课的莫莱利先生试图帮助不可救药的学生亨利,尽管收效甚微,却是难能可贵。阿弗蕾丝女士既是教师,又是母亲,她有明确的政治观和道德观,自信分得清对错好坏。然而,彼埃尔之死把她推到精神崩溃的境地,莫莱利先生的阿尔及利亚婚姻对她又是一次震惊。这时,镜头作360°摇移,缓慢摄入黄昏时分的景色。这是中年人的视角,包含了回忆和反省。
  
  
   六
  
   在结尾处,有另一个360°摇拍的镜头:午后的阳光下,微风吹动树枝和草丛。镜头平静地环视这一切,好像眷恋着稍纵即逝的光阴。环形运动停止的时候,我们看见那几个年轻人的背影。他们越走越远,很快就要走出画面。
  
   他们刚刚游完泳,他们马上会知道毕业考的结果。有点紧张,但是也没什么可怕的。生活中有比考试和战争更伤脑筋的事情。在河边,玛依对亨利说:我爱你,可我们没有理由在一起。他问为什么。她反问:难道生活有什么理由吗?在河边,赛尔日要法朗索瓦忘记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法朗索瓦很痛苦地说:忘记,有那么容易?赛杰说:忘记和怀念是一回事。
  
   对于生活,他们在稚嫩的年纪就已作出了抉择。《野芦苇》里灿烂的阳光,似乎只是一种主观的印象──青春总是美好的。野芦苇经受了风的考验,收获了成长的烦恼和欣慰。


   回复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