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渣渣洞 磨牙俱乐部
  首页 \ 同志影视综合发言板 \ 同志电影评论交流板 \ 《The Talented Mr. Ripley》(天才雷普利)电影专版 \ 天才雷普利 回复此帖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9-04-03 15:19:11      

所给评分: 10

天才雷普利

      雷普利是個出身平凡,沒有生活目標的年輕人,他受到迪基的富商父親之託,到意大利去游说他放蕩不羈的儿子迪基回到他的家鄉美國。但是一到義大利之後,雷普利就深深地被迪基的生活形態所迷惑:美麗的別墅、羅馬奢靡的旅遊和高級浮華的飯店,以及他漂亮的女友,都令他羡慕不已。
    由于雷普利一心凯觎迪基的生活,最后这样的欲望竟扩张成想要将迪基取而代之,他缜密的心思不仅令人昨舌,而冷静的犯罪手法更教人措手不及。就在他陶醉于亲手打造的美梦中时,雷普利因为一次意外的巧合害他露出了马脚,于是引起惊方的注意并展开调查……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9-04-03 15:19:41      

所给评分: 10

一、篇名:《天才雷普利》研析--他,真的取代了嗎?

二、撰稿:吳玉英。周雅萍。林安妮。葉書婷。葉靜怡。鄧秀秀。鐘于寧。机薇如。(一年八班)

三、 基本資料:
1. 作品名稱:《天才雷普利(Talented Mr. Ripley)》 
2. 導演: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
3. 製片:薛尼盧海(Sydney Lumet)威廉霍勃(William Horberg)
4. 編劇: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
5. 演員:麥特戴蒙(Matt Damon)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Paltrow)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
6. 上映日期:2000年2月19日(年代影業公司 發行)
7. 片長:2小時05分

四、前言
    在經濟起飛之際,有人因能適應潮流而致富,因趕不上潮流而窮困的,大有人在。因此,再看以經濟繁榮的社會景象中,也因貧富的差距而產生了偏差的價值觀。而處於下階層的某些人,因為惡劣的環境,總會羨慕起上流社會中的生活,幻想著有一天能過豪華奢侈、日夜笙歌的生活,有的人單單只是空想,但有些人卻在潛意識中不知不覺,一步步地把幻想化為實際,所以,在這意想不到的過程中,是否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探討?

五、故事大綱:
    雷普利,一個出身平凡,生活也毫無值得炫耀的地方的年輕人,受到一個富商高價所託,前往義大利遊說他號蕩不羈的兒子─迪基,回到他的家鄉美國,但雷普利到了義大利郤被迪基奢靡的生活型態所吸引,美麗的別墅,溫柔的女友(瑪姬),悠閒的生活,這一切都是雷普利夢寐以求的,最後雷普利甚至愛上了迪基。然而在一次和迪基出海時,雷普利的告白引發了兩人的衝突,最後雷普利失手殺死了迪基,開始了一聯串的模仿、謊言及犯罪。他利用他善於模仿的才能,以迪基的身分騙過富豪女美樂蒂,以迪基好朋友的身分搏取瑪姬及彼德的信任,也除掉了懷疑他的費迪,甚至騙過迪基父親請來的私家偵探,雖然最後瑪姬似乎看清真像,但因迪基之前曾有傷人的紀錄,他父親不想把事情鬧大,加上雷普利縝密的心思,冷靜的犯罪手法,整件事就這樣瞞天過海的告一段落。然而,當雷普利以為可以和愛人同志─彼德遠走高飛時,又在郵輪上碰到美樂蒂,在一番內心的掙扎後殺了彼德選擇可以保障以後生活的美樂蒂,也選擇將自己永遠鎖在心中黑暗的地下室裡。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9-04-03 15:20:10      

所给评分: 10

六、正文
A?時代背景
 1. 在一九五八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十三年。戰後的義大利到處斷垣殘壁,新興行業也展露生機,速克達機車、流行時尚、富貴名流交織成多采多姿的畫面。【註1】也正因為如此,富人與窮人相距很大。也就是為何雷普利對迪克的生活羨慕。 
 2. 當時義大利男性間的友誼非常親密,走在路上勾肩搭背、見了面就熱情擁抱,都是家常便飯,毫不扭捏【註1】導致生活在紐約的雷普利誤以為迪克對他的動作是出自於愛他。
  3.那個時代流行存在主義與爵士樂,然而在劇中,雷普利討厭爵士樂,迪克討厭古典樂。迪克自認為有爵士樂的即興才華,雷普利自認為個性拘謹。而談到爵士樂就會想到即興演奏,古典樂的要求就較為嚴謹。事實上,在劇中,迪克其實很保守,反而是雷普利有著近乎病態的即興才華,也就是無視於法律道德存在的急智。【註1】

B:人物分析
1.下階層的雷普利:
    他是一個孤獨、迷人,卻絕頂聰明的年輕男子,觀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導演呈現雷普利在歌劇院洗手間當小弟、躲在包廂布幕後偷看演奏會,或是在演奏會散場後偷彈幾段音符的窘境;或是只能住在陰暗的閣樓,再優美的音樂,都會被隔壁男女爭吵的聲音給破壞。階級的不平等和雷普利所接觸的兩種極端生活,讓他隨時模仿、扮演,甚至進出謊言的能力,有了一個可信的基礎。【註2】處在如此的環境之中,使雷普利有一股想要躋身名流的欲望在身體血液裡流竄。
2.取代迪基的雷普利:
    他有著強烈的自卑感,有某種程度上的人格分裂傾向,他認為自己是迪基,不只是模仿,是下意識的強烈認同。他無意間假扮成迪基,發覺擺脫卑劣的自己竟是如此的狂喜,他暗中思索如何取代迪基【註1】在雷普利失手殺了迪基後,當他一身溼淋淋的走進飯店,服務員問他說:「你是葛利先生吧?」「不,我是........」短短的一句隨口問,卻「指引」,雷普利一條大道─名正言順的取代迪基。他取代迪基生活,展露人性的一面,但為了圓謊一錯再錯,終究迷失自我,他寧可過著表面光鮮的生活,帶給他虛假的自信,而內心卻孤寂、沒人了解,只能一個人身陷黑暗的泥淖。【註3】他之所以會有這種行為,是來自他內心深處的孤單與寂寞,他幾乎已經對自己過去的生活感到絕望,所以才會出此手段。

3.迪基:
    造船大王的兒子,豐厚遺產的繼承人,卻是一匹脫韁的野馬,不論他的父親如何呼喚、勸誘,就是立下重誓,死也不回頭。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無憂無慮的生活,他以為每個人都像他一樣地享受人生;他那媲美義大利驕陽般的情人魅力,令和他在一起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愛上了他。但,他也是一個喜新厭舊的人,在他覺得新鮮時,對你是最好,就如同片中的瑪姬(迪基的女友)所說的:「 當他對你好時,彷彿沐浴在陽光下,全身舒暢;當他冷落你時,你會覺得失去溫暖,全身冰冷。 」,他既然是個太陽,是整個光和熱的主要來源,距離適當,自然使人溫暖無比,然而,有誰能夠近距離地靠近他,進而了解他呢?或許迪基和雷普利在性格上是互相顛倒的:雷普利嚮往迪基錢財無慮卻又隨心所欲的生活,而迪基則是渴望雷普利真心表態的勇氣。【註3】在此片中,當瑪姬誤信雷普利的話,以為迪基已拋棄她時曾
說:「我好想飛到羅馬去跟他大吵一架,但是我不行,因為迪基最討厭吵架。」,比起其他的酒肉朋友,他那溫柔高貴的女友瑪姬,可算是一個較了解他的人。
 
4.瑪姬:
    瑪姬是個溫柔的好女孩,她善良,不猜忌,她和迪基在巴黎相識,隨後,就跟著迪基來到了義大利。和一個認識不深的人,離鄉背井,來到義大利,由此可知,她對迪基有多信任,對迪基的愛有多深切。然而,她卻沒有得到相等的回報。生性浪蕩不羈的迪基再加上他那令人目眩神迷的過人魅力,四處調情;但她相信,迪基心中最愛的人還是她,而事實似乎也是如此(迪基和瑪姬即將結婚)。當雷普利告訴她,她被迪基拋棄時,怎樣都不信;後來等她到羅馬找迪基時卻發覺:碰到的,遇見的,為何都是雷普利?並且最關鍵的是,他在雷普利的包裹中發現了迪基的戒指(迪基答應她那個戒指不論在什麼情況下,絕不拿下來),此時,她幾乎斷定雷普利就是兇手;因為她警覺到了,以致於她差點也遭受雷普利的毒手。瑪姬是本片中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憑著對迪基的愛情,她知道了一切,卻也因為這份愛情,迪基之父和私家偵探並不相信她的說辭,認為這純粹只是情人的直覺、女人的第六感或是在歇斯底里的情況下那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面對如此誤解,她只能無奈的離去,留下一句話向雷普利說:「你真是個天才!」,做為心中不平的發洩。

  5.彼德:
    他是迪基和瑪姬共同的朋友,在迪基死後,他陪著瑪姬上劇院聽歌劇〈他們都不知道迪基已死〉,卻巧遇雷普利,當他看到雷普利時,眼睛一亮,且急於留下電話給雷普利的興奮,已清楚顯示他對雷普利的感覺。【註2】彼得是雷普利的第二個戀人,和迪基不同的是,他和雷普利是彼此相愛,講明了就是一對同性戀人。他或許不能取代迪基在雷普利心中的地位,卻是本片中唯一能讓雷普利有安定、幸福的感覺的角色,更可說他是雷普利心中唯一的太陽,唯一的希望。在片中,他宛如是個最完美的伴侶,善良溫柔、體貼多情【註2】但他卻是一個悲劇的化身,是一個在雷普利經痛苦抉擇又不得已的情況下,成為第三個犧牲品。

  6.費迪:
    費迪是迪基在義大利諸多酒肉朋友中的一名,他所象徵的是迪基在義大利自在、無憂的逍遙生活。此角色在主角雷普利的心中,是代表一個勁敵,一個上流階層和下流階層的抗爭。費迪曾向雷普利說:「湯米,我真羨慕你,你不但花迪基他爸的錢,還住迪基的房子,吃他的食物。如果你不想做這個工作的話,我來接替你做。」這番話不啻是對雷普利的侮辱,也是一個上階層起歧視下階層的例證。費迪打從見到雷普利,彷彿一眼就看穿雷普利隱藏慾望的曖昧眼光,當迪基死後,費迪去找雷普利,看到了雷普利摻揉了部分迪基風格的裝扮與全然雷普利式的家飾,語出調侃說:「我看迪基若不成為基督徒,就是『性向』變了。」則更凸顯了他〈異性戀〉對同志的排擠與輕蔑。而他一句:「這唯一像迪克的,只有你〈雷普利〉。 」更引發了雷普利對他的殺機,成為第二個受害者。

  7.美樂蒂:
    美樂蒂是鋼鐵大王的女兒,算是位富家千金,上流階層的貴婦。當她想搭船去義大利旅遊時,在海關巧遇了自稱是迪克的雷普利。認識才短短一星期,她就深深愛上迪克,喔!不,是美樂蒂【註1】認為自稱是迪克葛利的雷普利真的就是造船大王的兒子,和自己門當戶對,身份相稱,美樂蒂曾說:「 像我們這種人〈有錢人、上流社會〉只能和同種人在一起。」覺得雷普利和自己是合適的; 另一方面,她又被雷普利的風度、外貌、談吐所吸引〈其實實際上, 這些都是模仿迪克而來,或許美樂蒂所喜歡的雷普利只不過是迪克的「分身」罷了〉 然而,雷普利只是逢場作戲,他和美樂蒂之間的感情只是在模仿迪克和瑪姬的戀情。【註1】美樂蒂是全片中最不知情的人,完全被蒙在鼓裡,從頭到尾一直認為雷普利就是迪克;雖然如此安排,擺明了她只是個配角,然而,她的每一次出現,卻都是關鍵。在片頭,因為雷普在海關遇到她,進而謊稱自己是迪基,為全片一連串的事件拉開序幕;在尾聲,他倆在船上再度相遇,使雷普利好不容易才平穩,安定下來的心,再度掀起濤天駭浪─雷普利陷入是要繼續扮演迪基,還是回歸雷普利本尊和彼德永浴愛河的兩難處境。最後,更間接害死了彼德。雖是配角,卻在重要時刻左右了雷普利的思緒,對雷普利的影響不小。

8.迪基之父:
    他是全片的始作俑者,在一次聚會上,他看到雷普利穿著借來的普林斯頓大學外套,誤以為是兒子的同學,進而以高價委託他到義大利遊說放蕩不羈的兒子回國。這個身份的誤認,即已開展全片。【註2】他和兒子之間的不合,令他痛心地說:「孩子不能選擇父母,父母也不能選擇孩子。」以致於到後來,在他心裡的某一角落也有某種程度上的認同雷普利。

9.莎瓦娜:
    她是迪基四處留情下的一個代表。她為迪基懷了孕,但在義大利那個保守的小村莊是於法不容的,於是在她看了迪基帆船上的最後一眼後跳海自盡。迪基有如天之驕子,散發著太陽般的光與熱,溫暖他四周的人群,可是,再怎麼和煦、溫暖的太陽,曬久了,還是會曬傷的,莎瓦娜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七、結論
    現在的社會雖然主張要均富,但是其實富人在這個社會中卻越來越富有,窮人也越來越貧窮。劇中的雷普利生活在一個貧富差距相當大的時代,也因為這種環境才導致他到最後決定取代迪克,然而,他真的取代了嗎?在結局中,表面上他取代成功了,但事實上呢?非但沒有取代成功,而且他也失去了自我,就像前往邯鄲學步的人一樣,連原先自己怎麼走的都忘了。現在的社會中,大家都急著賺錢,但是大家曾想過為什麼要賺錢嗎?許多人都只因為不想過苦日子而己。然而等到有錢的時候,就容易變成暴發戶,這樣的富人真的是富人嗎?在有錢的時候未替社會盡一份心力就算了,還帶給大家負擔,說他是富人,倒不如說他是一個披著富人皮的窮人,一個失去窮人尊嚴也沒得到富人的特色的人,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希望在急著賺錢的時候,能想想自己是要模仿富人還是真正成為一個心靈富有的人。

八、引註資料 
   註1. IS.net資訊電子報http://inews.is.net.tw/
   註2.King Net電影台http://movie.kingnet.com.tw/comment-1.html
   註3.娛樂年代http://ent.eranet.net/

九、經驗分享
  1.秀秀的經驗:謝謝了!夥伴!當大家一起做一份報告時,可以聽到不同的意見,也可以訓練自己將大家的意見做整理,是一次很好的經驗。不過令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決定那些資料要用,那些資料不要用的能力並不好。也希望
在下一次的報告中能表現較好。不過在這裡要說一句話:伙伴!因為有你們,我才有心和你們一起完成,謝謝!
    2.于寧:無可取代的回憶 
我以前從未接觸過像小論文這類的活動,如今藉著這個研究機會,讓我了解到一部電影,竟有如此多的地方值得去探究、討論。在此期間,和夥伴們不斷地討論、修改、及分工合作找資料更讓我體會到合作的重要和團體行動的樂趣,這是我成長中一個無可取代的回
憶。
    3.雅萍:另一個新鮮的第一次!
    第一次接觸小論文這一類的東西,感覺蠻新鮮的,在一起討論的過程當中,聽到了許多自己不曾想過的問題,而和大家在一起做事的感覺也很好?而要讓我們做小論文的意義,應該不只是在於這篇論文而已,最重要的可能是和大家一起討論的過程以及與同學一起分享的經驗吧,我想我會很珍惜這一次的經驗的?
    4.玉英:終於完成了!
    經過將近十五天的奮鬥,終於完成了!大家都很努力的找尋資料、討論,儘管過程中會有一些瓶頸,但,經過大家的一一檢討、研究, 終究被我們克服了,這種大家一起討論的感覺真的很棒,所以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我一定會很珍惜這一次的經驗。  
    5.安妮:緊張刺激的小論文
     因為這是第一次參加小論文,所以剛開始有一點不知所措,資料搜集了很久,寫稿也想破了頭,打字時為了配合格式,忙得不可開交,但這一切都比不上完成時的成就感,而且過程中也把同學間的距離拉得更近了,所以這可說是一次非常立難得的經驗。
    6.書婷:辛苦大家了!
    在這一次的小論文比賽中,由於是第一次參加,所以不太熟悉它的格式,有點手忙腳亂的,但這次了解後,我想以後便會更得心應手了。從前沒有做過類似這樣的東西,現在做覺得很新鮮,而且也從中學到許多,懂得要從電影中找到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來探討它。在這當中的一字一句都是由我們整組組員犧牲許多天的午休時間所共同討論出來的,非常的累人,因此最後我要說:辛苦大家了!
    7.薇如:特別的經驗!
參加這次的小論文,才發現與我想像中的真的難多了,但在小組討論時卻讓人很興奮,當你要發言時,大家就安靜地聽你發言,那種感覺真的很特別,真的很好玩,所以能夠有這機會參加這次的小論文,真的很高興!
    8.靜怡:新的收穫!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小論文比賽,內心除了好奇,冶難免緊張,自討論主題的選定、內容的解析、問題與人物的探討、撰稿,智最後的心得,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收穫,這次的比賽我學到了怎樣去思考一件事的各個層面,雖然很累,卻很值得。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9-04-03 15:20:31      

所给评分: 10

《天才雷普利》影评

 
 是指他身为一个坏蛋但最後终於逃过法律的制裁?还是他看来老实但善於说谎处变不惊的镇定功夫?或者是,他从中下阶级一跃成为上流社会新贵?

  他的天才,我的理解是,在两种身分中穿梭自如,这真的需要天才,可是,要同时都认同这两种身分,安然自若,这就连天才也做不到(除非你人格分裂),顶多,只能用一个身分取代另一个。

  取代,这部片为“取代”作了一个特别的诠释:就是---我爱你,所以,我取代你。这不一定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我接收你的位置,你的财产,你的身体,你的笔迹。就像你常常说的“我想知道你的全部”“让我们合而为一吧”“我因为你而存在”甚至“我想吃了你”,都是一种取代。

  片中很明显,雷普利一直没有要取代迪克的意思,但是,他羡慕,则毫无疑问。雷普利社会地位所处的中下阶级,也恰恰代表了他在情感中的位置,他渴望迪克的爱,他没有钱,也缺乏爱,迪克说他是“寄生虫”,恐怕不只说的是雷普利吃他的,睡他的,还有分掉了他的心。问题是:被爱的一定就这么嚣张,爱人的就这么弱势吗?也可以反过来解读,如果把有钱和没有钱的两人地位颠倒,那么两人的爱情阶级是不是也同样颠倒?

  编导应该有很多方式,可以安排一个不忠实的女朋友,和雷普利串通,把迪克的钱都骗走,也可以让雷普利偶然奇遇,赚了不少钱……之类的,这样,这个爱情命题就可以同样解决,虽然这部片就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但是,既然雷普利“被迫”选择了这个方式----让迪克死在他手上,这样也好,这种“取代”就更极端,雷普利变成了迪克,而原来那个雷普利就变成了死亡的迪克,反正本来迪克也要跟雷普利分手,也就是说,雷普利在迪克的爱情中“死亡”。现在死的换作是迪克。

  雷普利显然有暴力倾向,电影後面也有提到,迪克其实也有暴力倾向,所以才把他送到欧洲,而且也因此有朋友怀疑,是迪克杀了雷普利。这在暗示,雷普利和迪克的内在相似性,以及,迪克自已的死他自已有一大部分责任1.他没认清另外一个自已----就是那个有暴力倾向,同性恋,但是却有勇气承认的雷普利2.他没勇气承认,也不该全然否定吧,他否定他的贫穷,否定他的娘娘腔,黏人,否定他的神经兮兮,这和片尾,另一个爱人彼得(彼得可爱死了他每一点呢)的宽宏大度截然不同,我想,可能迪克也没有全盘否定,但是他的暴力同样表示在语言上。

  所以,同样两个相似的人,谁知道谁死谁手呢?死的搞不好是雷普利呢?当然,这样戏就不用演了。编导在这里是用同性恋的意象,这个厉害,各位同志当知水仙少年的典故,我有点忘记,好像是一个同志美少年,一日在河畔看到自已的倒影,竟然就此爱上自已,流连忘返,於是化作一株水仙。好,看电影。片中也一直有镜子冒出来,还有一幕是片末在船上杀了爱人彼得之後,自已的镜像从各处摇来晃去,把这个水仙典故又一翻,到新的境界----原来,爱自已可以爱到杀人,可是,更厉害的是再一翻,迪克的取代,已经像恶鬼附身一样地,让他认不得自已;把彼得杀了,是不是又来一个恶鬼附身?最起码,他势必得处理杀掉彼得的一连串证据。

  不过,如果这个还再拍下去的话,不只麦特戴蒙辛苦,连观众也会疯掉。他自从失手杀掉迪克之后,一连串的补救动作,看得人屁股直夹起来,而且有点“太”戏剧化,看,警探来了之后,刚巧,女朋友来,女朋友来之后,迪克前女朋友来,之后,到新的住家,迪克的好朋友也找上门来,而且就一副“我知道你有鬼”的神情。场景不停变换,人物不停变化,雷普利的身分也随着变换,简直比《窈窕奶爸的罗宾威廉斯还辛苦,到这个地方,太紧张固然很惊悚,很吸引观众,但是也减少了之前电影一直经营的深度,如果说有,那比较是突显出雷普利有多天才,或有多迷失自已。我的感觉,很像舞台剧,同一个舞台中,主角穿梭不同的场景,应付不同状况的那种张力。

  这部片不大算坏人好结局的片,因为1.本片本来就没有特别说谁是好人坏人,而是一种模糊的状态,但是它的确有颠覆的意味,像富商父亲不追究他刑责,反而把原来迪克的财产送给他(看,这又是一个掉换身份的例子)2.严格来说,片尾的意象明显,他被囚禁在自已的“地下室”,不得挣脱,不算好下场3.现实来说,他还是得处理杀人证据,只是没拍出来而已。

  还有一点值得玩味的是,谁是真正了解迪克的人?是雷普利?还是爱他的女友?他的女友不知道迪克背着她做的事,不知道迪克有同性恋倾向,但那又如何?她知道并深信迪克对她的爱,就凭着那爱的证明----戒指,她几乎逮到了雷普利,唯一不了解迪克的,恐怕是他的父亲吧,连他父亲自已都说:人都说子女不能选择父母,孰知我是不能选择子女。这同时也讲明这部电影的主题----身份认同。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9-04-03 15:20:59      

所给评分: 10

天才雷普利 Talented Mr. Ripley
導演:
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英倫情人】
製片:
薛尼盧海(Sydney Lumet)【遠離非洲】
威廉霍勃(William Horberg)
編劇:
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英倫情人】
演員:
麥特戴蒙 ( Matt Damon )【心靈捕手】
葛妮絲派特洛 ( Gwyneth Paltrow )【莎翁情史】
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伊莉莎白】
年代影業公司 發行

--------------------------------------------------------------------------------

故事內容

  年輕有錢又置身於義大利的豔陽下,這是湯姆雷普利所渴望的生活,卻是迪基葛林利早已擁有的東西。

  雷普利是個出身平凡,生活也毫無值得炫耀的年輕人,他受到一個富商之託,到義大利去遊說他號蕩不羈的兒子迪基,重回他的家鄉美國。但是當雷普利一到義國,就深深地被迪基的生活形態所迷惑;美麗的別墅、高級浮華的渡假飯店、一擲千金的奢靡生活,以及他美麗溫柔的女友,都令他羨慕不已。

  由於雷普利一心凱覦迪基的生活,最後這樣的慾望竟擴張成想要將迪基取而代之,他縝密的心思不僅令人昨舌,而冷靜的犯罪手法更教人措手不及。就在他陶醉於親手打造的美夢中時,雷普利因為一次意外的巧合害他露出了馬腳,於是引起驚方的注意並展開調查……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9-04-03 15:21:32      

所给评分: 10

幕後花絮

  【天才雷普利】是由【英倫情人】金像獎大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執導,這部電影不論幕前幕後工作人員可以說是奧斯卡的大成,從配樂、服裝設計到攝影、剪接全是好萊塢一流好手。而演員更是目前相當走紅的男女明星領銜主演,像麥特戴、 葛妮絲派特洛 ,和凱特布蘭琪都和奧斯卡脫不了關係,另外還有在歐洲非常受歡迎的 裘德洛 。日前【天才雷普利】在這一屆的金球獎提名中,同時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男配角和最佳配樂等五項大獎,可以說是替他們在本屆的奧斯卡鋪路。

  導演明格拉表示:「其實每一個人都對自己有某種程度的不滿意,顯露人性中自我嫌惡的一面,這就是【天才雷普利】所要傳達的重點,幻想自己變成令一個自己錄羨的人。」這是一部懸疑片,但不是恐怖片。製片威廉霍勃表示:「拍攝的場影非常重要,故事發生在50年代的義大利,華麗的音樂、服飾、汽車、有錢的美國觀光客、突飛猛進的電影事業。」

  基本上,這是一部很浪漫的電影,拍攝地點遍佈義大利,包括威尼斯、塔斯卡尼、羅馬、那不勒斯、西西里島等,部份取影於紐約。音樂也是本片的重心,古典與爵士樂為角色個性與年代背景做了極佳的對比。

  【天才雷普利】原著小說作者海絲蜜的多部作品都曾搬上銀幕,包括緊張大師希區考克的【Strangers on a Train】等片,而紐約客雜誌更以“令人坐立難安”的形容來讚譽她的小說。這部小說之前就曾經改編由亞蘭德倫主演的另一部電影【陽光普照】,同時著作權也由該片的製片羅勃赫金所有,之前也有許多片商都很有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結果在經過薛尼柯波拉的居中協調才順利取得【天才雷普利】的拍攝版權。

  原來薛尼波拉克當時的作品【黑色豪門企業】極受羅伯赫金遣孀推崇,經過面談,她終於首肯讓出版權。獲得了原著版權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找適當的編導人選,霍勃表示:「我和薛尼都很欣賞安東尼格拉的作品,明格拉當時正在著手拍攝自編自導的【英倫情人】,我們決定要把原著寄給他看,並說服他來執導。」

  明格拉表示:「看了原著小說,我很喜歡書中人物,於是開始著手編寫劇本。」其間,明格拉完成了【英倫情人】,大獲好評,並贏得金像獎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獎。得了獎的明格拉再度回頭修改【天才雷普利】的劇本,他說:「編劇很容易迷失於原著的框架中,必須發揮更深入的想像力。我比較著重於雷普利的人性面,讓觀眾能感受他的心境,了解他的出發點,看著他一步步走自向悲劇性的結局而惋惜。」

  劇本出爐了,接著就是選角的工作。明格拉表明他的立場:「我對製片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沒找到我滿意的人選,不拍。當時手邊有幾個人選,都還沒決定,無意間看【心靈捕手】的電影片段,我決定找 麥特戴蒙 談談。麥特戴蒙也編劇寫作,他能了解我想捕捉的感覺。」

   麥特戴蒙 表示:「我覺得這個劇本太棒了,我喜歡雷普利的角色,他有著強烈的自卑感,與我的個性大異其趣,極具挑戰性。」明格拉認為:「 麥特戴蒙 有著優秀、開朗、親切的特質,很吸引人,能夠不著痕跡的演活這個悲劇角色。」麥特戴蒙表示:「雷普利有某種程度的人格分裂傾向,他認無自己是迪基,不只是模仿,是下意識的強烈認同。雷普利無意間假扮成迪基,發覺擺脫卑劣的自己竟是如此的狂喜,他暗中計劃如何取代迪基,讓一切變成事實。」

  另外劇中另一個重要的角色迪基要找誰來扮演?這個角色的選角令明格拉傷透了腦筋:「我早就料到這個角色很難取決,事實上,英國演員的氣質較符合這個角色的要求,我腦中不斷浮現 裘德洛 ,他是英國非常傑出的演員,我很慶幸能請到他來演出。」裘德洛表示:「迪基過著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他以為每個人都跟他一樣的享受人生。他散發著光和。感染了週遭的人,大家都喜歡親近他。」

  至於飾演瑪姬的人選,明格拉在撰擬劇本時就認定了 葛妮絲派特洛 :「葛妮絲很適合這個角色,瑪姬是個溫柔的女孩,她善良、不猜忌。」葛妮絲表示:「明格拉告訴我這個消息時,我以為他在開玩笑!後來他寫了一張紙條給我“若我能找到雷普利,妳願意當瑪姬嗎?”當下我就決定接受這個角色。」葛妮絲說:「一開始閱讀劇本時並不感覺瑪姬有什麼特色,在彩排過程中才發現劇本的複雜性與角色的多面性。有一場戲,瑪姬告訴雷普利,她與迪基在巴黎相識,就跟著他來到了義大利。仔細想想,她不加思索跟著陌生人離鄉背井,耐人尋味。」

  凱特布蘭琪飾演美樂蒂,是一名繼承了遣產到歐洲旅遊的美國女子,美樂蒂結識了自稱迪基的雷普利。明格拉表示:「布蘭琪親自來爭取演出美樂蒂一角令我十分訝異,因為那是個小角色,當時才甫金球獎影后的她卻毫不在意,於是我修改劇本,加重她的戲份。」布蘭琪表示:「美樂蒂到義大利旅遊散心,遇到了雷普利,認識才短短一星期,她就深深的愛上他。然而雷普利只是逢場做戲,他和美樂蒂之間感情只是在模仿迪基與瑪姬的戀情。」

  製作小組花了半年的時間尋找拍攝場地,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前製作,二週的時間彩排,終於一切就緒,決定開拍了,本片的時代背景是1958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十三年。導演明格拉表示:「戰後的義大利到處斷垣殘壁,新興行業也展露生機,速克達機車、流行時尚、富賈名流,交織成多采多姿的畫面。」

  他們不僅在處處都是古蹟又風景優美的義大利拍攝,還必須重新塑造出50年代的風情,像羅馬的拉丁諾咖啡館、拿坡里的爵士酒,處處令人驚豔,還有西西里島的地中海風景,以及當地的建築風,都讓這部電影添血加肉,環繞在浪漫的氣氛中。

  義大利男性間的友誼非常密,走在路上勾肩搭背、見了面熱情擁抱,都是家常便飯,毫不扭捏。當時的服裝比較保守,與90年代的今日大異其趣。當時的女性不論胖瘦都穿緊身束腹,服裝設計蓋瑞瓊斯表示:「以瑪姬來舉例,她算是很新潮的女性,但她也拿皮包、穿胸罩。」葛尼絲表示:「那是個純真的年代,女人端莊、男人紳士,大家都注重禮儀。」

  導演明格拉表示:「音樂在片中佔了極重要的地位,那個時代流行存在主義與爵士樂,我喜歡爵士也喜歡古典樂,然而在劇中,雷普利討厭爵士樂,迪基討壓古典樂。迪基自認為有爵士樂的即與才華,雷普利自認為個性拘謹。而談到爵士樂就會想到即興演奏,古典樂的要求就較為嚴謹。事實上,隨著劇情發展,我們發現並非如此。迪基其實很保守,反而是雷普利有著近乎病態的即興才華,也就是無視於法律道德存在的急智。」

  在片中, 麥特戴蒙 與 裘德洛 將一展歌喉,他們因為一首歌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麥特戴蒙表示:「明格拉非常的重視音樂,電影還沒開拍,他已經準備好所有的音樂,我飾演的角色不但要會談鋼琴還要會唱歌。這是我首次在銀幕上高歌,而我這輩子從來沒有為了唱歌進錄音室,只有盡力而為了。」

   麥特戴蒙 表示:「在一群高手面前唱歌還真是很丟臉,麥克風離得很近,我唱歌就像在說悄悄話,沒想到反應還不錯。」音樂總監奎恩華克表示:「聽說 麥特戴蒙 要自己演唱,我替他捏了一把冷汗,出乎意料,他唱得非常好,音色優美、充滿感情,具有職業歌手方架勢。」

關於卡司

麥特戴蒙 【飾 雷普利】

  哈佛大學畢業,1998年與好友班艾佛列克共同編劇的【心靈捕手】,獲得金像獎與金球獎的最佳劇本獎。作品有:【現代灰姑娘】、【校園風雲】、【火線勇氣】、【造雨人】、【愛,上了癮】、【搶救雷恩大兵】、【賭王之王】、【怒犯天條】。

 

葛妮絲派特洛 【飾 瑪姬】
  出身於演藝世家,父親是知名的電視製作人,母親是知名演員。葛妮絲以【無情大地有情天】一片嶄露頭角,在【火線通緝令】中與 布萊德彼特 合作而陷入熱戀,如今雖已分手,卻仍是好萊塢的熱門話題。她以【莎翁情史】一片獲金像獎與金球獎雙料影后。作品包括:【虎克船長】、【熱體邊緣】、【派克夫人的情人】、【總統的秘密情人】、【月光情聖】、【愛瑪姑娘要出家】、【烈愛風雲】、【雙面情人】、【超完美謀殺案】。

 

裘德洛 【飾 迪基】
  他在美國演藝界佔有重要的地位,曾以【WILDE】一片獲倫敦影評人獎。救德洛前往好萊塢發展的第一部作品是與烏瑪舒曼、伊森霍克合演的【千釣一髮】。新作有【x接觸─來自異世界】。

 

凱特布蘭琪【飾 美樂蒂】
  出生於澳洲,布蘭琪畢業於澳洲戲劇藝術學院,畢業後即投入舞台劇的演出。她的電影處女作是【天堂之路】。她於1998年以【伊莉莎白】一片獲得英國電影獎及金球獎雙料影后頭銜,她的近作有:【空中塞車】、【情人搭錯線】。

 

菲利淵西蒙霍夫曼【飾 費迪】
  他在舞台劇方面有傑出的表現,以【龍捲風】一片嶄露頭角。他的作品有:【女人香】、【不羈夜】、【心靈點滴】。

 

導演兼編劇~安東尼明格拉
  父母是義大利人,他曾在赫爾大學任教,之後開始編寫劇本,於1984年獲倫敦影評人協會頒發最具潛力編劇獎。1991年,他的電影處女作【Truly Madly Deeply】獲澳洲電影協會頒發最佳影片獎。他自編自導的【英倫情人】獲奧斯卡金像獎12項提名,奪下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獎。作品還有【舊愛變新歡】。

 

製片~威廉霍柏葛
  出生於芝加哥,1979年在芝加哥開了一家戲院,繼而成立獨立製片公司,後來在派拉蒙影業擔任副總裁。他於1992年離開派拉蒙轉往薛尼波拉克的電影公司。他的作品有:【第六感生死戀】、【黑色豪門企業】、【新龍風配】、【理性與感性】、【再續前世情】、【意外的人生】、【隻面情人】、【疑雲密怖】。

 

執行製片~薛尼波拉克
  以【遠離非洲】獲金像獎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兩項大獎,作品有:【往日情懷】、【窈窕淑男】、【黑色豪門企業】、【新龍風配】、【無罪的罪人】、【理性與感性】、【雙面情人】、【疑雲密佈】。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9-04-03 15:21:50      

所给评分: 10

天才雷普利電影分析
壹、 電影基本介紹
片名:天才雷普利 (The Talented Mr. Ripley)
Directed by Anthony Minghella
Screenplay by Anthony Minghella
Based on the novel by Patricia Highsmith
Produced by William Horberg & Tom Sternberg
Executive Producer Sydney Pollack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John Seale,A.C.S.,A.S.C.
Music by Gabriel Yared
Cast
Tom Ripley Matt Damon
Marge Sherwood Gwyneth Paltrow
Dickie Greenleaf Jude Law
Meredith Logue Cate Blanchett
Freddie Miles Phillip Seymour Hoffman
Peter Smith-Kingsley Jack Davenprot
上映日期:2000/02/19
§故事大綱§
雷普利原是一位普大音樂系的鋼琴調音師,後來因緣際會的在紐約遇到船業大亨,然後他拜託雷普利到義大利遊說他的兒子Dickie回國,願意支付1000美金。雷普利到義大利後就深深的被那裡的熱情以及上層階級的優雅生活所吸引,一方面說服Dickie回美國的同時,也因為和Dickie的朝夕相處中,產生出愛的火花。但是Dickie對雷普利的新鮮感不再,於是開始有了口角,以至於後來在一次兩人乘船出遊時,雷普利親手殺了Dickie。後來,雷普利就利用自己所擅長的模仿特質,假裝自己是Dickie,當Dickie的好朋友或是情人對雷普利產生懷疑時,雷普利就以殺人或是耍心機的方式湮滅證據。最後,雷普利竟然奇蹟似的逃過法律的制裁,但是他也殺了他在義大利逃亡時所愛上的第二個戀人Peter。
§故事背景§
時代背景是1958年,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十三年。50年代戰後的義大利雖然是斷垣殘壁,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有華麗熱情的音樂、服飾、速可達機車,還有富商名流所構成的上流社會。本片的浪漫氣氛由義大利半島古蹟、西西里美麗風景、特殊的建築風等…來營造;另一方面也用了羅馬拉丁諾咖啡館、拿坡里爵士酒為視覺感官的刺激上加分。除此之外,當時社會上所流行的存在主義和爵士音樂,也可以由片中略知一二。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9-04-03 15:22:07      

所给评分: 10

貳、電影分析
A)理論分析
有人認為《天才雷普利》(以下簡稱天片) 是一部同志電影,但是我認為天片並不是只有談論到同志的議題,我認為天片想要處理的問題,也就是中心議題是要探討身分地位和自我認同的關係以及性別在情慾上的發展關係,當然其中也有涉及到社會階級中的權力與慾望的運作、同性戀在一般傳統父權體制下的存活問題。
雷普利在天片中曾經說過:「我寧願做一個冒充的大人物,也不要當一個真實卻沒沒無聞的人。」(I’d rather be a fake somebody than a real no body )因此,在雷普利心中他是討厭自己並且不認同自己身分,所以就把真實的自己壓抑到潛意識,可能是想要滿足自己羨慕上流社會生活的慾望,於是他擁有了三項專長:偽造簽名、說謊、模仿任何人。所以當Dickie的父親給了他這個機會時,他馬上就進入模仿上流社會生態的階段。Tom Ripley在模仿Dickie的過程,我們可以用後現代主義中的擬像(simulation)來解釋。Tom Ripley 不但模仿了Dickie的生活型態(熱愛jazz、借穿外套服飾…)、有未婚妻、還有他和Meredith的戀情(可以視為模仿Dickiec和Marge的戀情)、偽造簽名,甚至到最後Tom Ripley竟然有了取代的念頭,因為他深愛著Dickie,所以在一次的爭執中想要取代他,於是這個copy就摧毀了original,使自己搖身一變成了hyperreal。然而,雷普利就在真實與虛幻之間遊走,一直到最後演戲和真實交雜,Tom Ripley再也分不清到底自己是誰?也就迷失在自我認同的漩渦之中,無法脫身。真假虛實本來就是在後現代小說或作品創作的策略。然而我們可以發現雷普利和迪克除了在外表有著相當高的相似(可以從有一幕在火車上,脫掉眼鏡的雷普利看著玻璃窗,發現自己和迪克的影像互為鏡像。);實際上在內在也有相當程度的類似,後來片尾得知Dickie的暴力傾向、若有若無的同性戀情節…。所以這也是雷普利模仿迪克得心應手的原因之一。
在天片中有很強烈的社會階級論述,Marge是討厭紐約上流社會跑到義大利的作家和Dickie在巴黎相識,Dickie則是美國船業大亨的獨生子,而Dickie的好友Freddie 則是典型的美國上流社會有錢沒品的代表,另外Meredith是紡織大王的女兒,基本上就構成了在義大利的上流社會圈。在後現代主義的論述中,曾經提及國族和階級沒有完全消失,不過已喪失它們的專屬地位,它們受到了反霸權抗拒力量的補充與挑戰,這些力量包括族群、性別。所以雷普利所代表的是中下階級,這個階級不只是在社會上的地位,更有暗指雷普利在現實生活中情感的位置,同志戀情原本就處於社會邊緣較主流地下的位階,所以也能夠和天片中每每出現的地下室意像做適當的連結。從另一個觀點來看,雷普利代表著後現代藝術即生活的角色,對於現代主義中產階級資本主義的嘲諷。原本在古典音樂是上流社會的象徵;爵士樂則是中下階級的代表藝術。在天片中,Tom Ripley熱愛鋼琴,古典音樂和平民畫上等號;而Dickie 卻偏好爵士樂,意味著爵士樂被上流社會接受。這樣的現象當然造就了階級意識的動盪不安。所以Tom Ripley對上流社會的羨幕→適應→反抗→獲得真正的上層階級地位,似乎是理所當然,但是也不能否認的有一定的coincidence。在天片中,不難看到引發Tom Ripley 殺人摧毀動機,就是Tom Ripley本身的自悲感作祟,他受不了上流社會所投以的輕蔑眼光,他不敢真正面對藏在地下室的自己。所以一旦有人想挑起階級歧視時,他就以全然的毀滅性來面對,因而殺了自己的愛人Dickie、Peter,嘲笑雷普利太布爾喬亞的友人Freddie、甚至差點殺了Marge,最後殺了真實的Ripley?!
以上所提及的階級關係,基本上幕後的始作俑者,就是在社會上運行的權力與慾望的體制。天片大致上仍然以傳統的父權社會為基調,雖然有同性戀元素的加入,但是還是由父權主導的社會體制。我們可以從一些例子,來審視所謂拉岡主張的「父親之名」(Name of the Father)。電影一開始Dickie父親拜託雷普利勸說兒子回家,可以看作是父之名的招喚。當雷普利模仿Dickie父的口吻時,雷普例證扮演著父親的角色。另外,有一幕雷普利叫Dickie簽名寫字,他幫他分析個人特質的時候,Dickie看著簽名說:好像小孩子。這時候,雷普利也是父親之名。然後,天片中有一幕是Marge對Ripley哭訴:認為她自己給了Dickie結婚壓力,所以Dickie才會逃跑。想要吵架,但是又想到Dickie最討厭吵架。又說Dickie只有在床上才會展現他溫柔。這個口白,可以看成是傳統女性在面對家庭婚姻不滿的事實,往往會以容忍寬容的方式來屈服於父權體制社會。而莎瓦娜之死也可以視為女性對抗父權的犧牲品。後來,雖然Dickie父親一度請偵探來調查兒子的死因,但是由於不想張揚的原因,讓真正的事實反而被埋沒,這時候Marge已經由各個蛛絲馬跡,知道Dickie覺非單純的自殺,但是微弱女子對於強大的父權體制,其反抗程度不足畏懼。雖然,女性在這裡有相當的自覺,但終究不敵權力的壓迫,任由壞人逍遙法外。電影到了尾聲,女性的對抗失敗是否意味著父權體制開始接受了男同性戀的價值,甚至還保留了 一塊空間供其喘息呢?我看到電影中Marge強拉著Ripley猛打時,父之名又出現了,女性的反抗還是無效;就如同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四太太對於大宅院的權力挑戰時,也是落得悲慘的結局。
在天片中我們可以發現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誘惑關係。一開始生活在地下室而生活又不是很優渥的Tom Ripley,外面的繁華世界和上流貴族的高階級生活,對於Tom Ripley 是一種涼的誘惑(cold seduction),一般世俗所認為的誘惑,在這裡就是指金錢(1000美金)、華麗富裕的生活。直到Tom Ripley到了義大利,了解熟悉Dickie 的活模式------揮霍無度的公子生活(高級別墅、擁有個人的帆船、盡情的在Bar中玩爵士樂、節日的滑雪消遣娛樂…),再一次涼的誘惑又輕敲Tom Ripley心房。另外,Tom Ripley 之於Dickie的父親我覺得也是一種誘惑,造成這個誘惑關係的關鍵是Tom Ripley有一次穿著普大的外套彈奏著鋼琴,一般人對這個景象不會發生什麼聯想,對於Dickie的父親卻是一種誘惑。就像課堂上講的誘惑三寓言之一Death at Samarkand,一般人對於死神的無意動作不會有反應,只有懂得被誘惑的人誘惑才會發生。因為普大的外套使得Dickie的父親聯想到自己在義大利的兒子,於是想要兒子回家的慾望由然而生。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當Ripley殺了Dickie一直到他開始以Dickie的身分生活時,Tom Ripley 接受了一種誘惑,讓他的生命得到重生算是無法預先測得的生命,因為是那樣的偶然那樣的陰錯陽差。接著,可以從天片中各角色的情慾關係/男女關係分析誰是誰的誘惑。Dickie Greenleaf和 Peter Smith-Kingsley之於Tom Ripley,很明顯的是cold seduction如果是以同性戀的角度來看,因為Tom Ripley是個男同性戀,所以在同志的discourse中這個是涼的誘惑,但是如果是以異性戀主流價值觀來看的話,男生愛男生當然就要把它歸類成hot seduction(熱的誘惑、致命的誘惑),所以涼/熱誘惑在這裡我認為是相對的,不過下面的例子就暫時用一般的價值體系分析(異性戀為主流的體系)。所以Marge Sherwood、莎瓦那對於Dickie 是cold seduction;而Ripley對於Dickie是hot seduction,如果Dickie真的有同性戀傾向,或是他根本就是個雙性戀。剩下來的角色以此類推,比如 Dickie之於 Marge是涼的誘惑…。
最後,談到為什麼有很多人都把天片一味的看成同志電影。可以從電影中的情節清楚的看到,導演確實是添加了不少的男同性戀電影的原料。像Ripley對Dickie的大膽表白、在很多場合兩人在私密空間的獨處、Ripley對Dickie深情的唱出My Funny Valentine、騎摩托車的抱肋骨情節、在浴室裡的對望。有一幕Dickie 對 Ripley說他不戴眼鏡比較帥,然後戴上他的眼鏡,四目相接,這裡有互換性別的意像。到後來,Ripley將心之鑰交給Peter、Ripley到教堂聽Peter演奏、兩人不斷的暗潮洶湧…當然可以用酷兒理論來解釋。不過,我想提的是鏡子在這裡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在伊底帕斯情節中,鏡子是用來使嬰兒開始認同自己的工具,使他意識到自己是獨立個體。所以在天片中,也是大量充斥著鏡子, Tom Ripley著迷於自己裝扮成Dickie的模樣,看到鏡中反射的自己,看到水中自己的投影。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美少年Narcissus的神話故事,過於自傲的每少年最後竟然愛上自己水中的倒影。就是因為迷戀自己過去的形象,是被用來解釋同性戀情節的神話。我們也可以說同性戀的形成和伊底帕斯情節中有一些相關,早期的主體對於認同和慾望對象的混雜,也是可能造成同性戀的原因。
其它小細節的部分。片頭的拚圖呈現法,可以解釋為後現代常用的拼湊技巧。回憶的建構往往由主觀想法、慾望主導,所以拼貼式的影像也就象徵去中心化的過程,切割式的色塊象徵著分裂的精神特質。還有,天片中的那場歌劇,是戲中戲,因此有用到後設的手法。歌劇的內容剛好影射雷普利血染Dickie,空曠雪地類比大海無垠。雷普利在那時候臉頰其實有滑過淚珠,這是一種同情共感,畢竟他親手殺了他心愛的人。
B)意象分析
ㄅ外套:角色的變換。華麗的外套→上流社會、雷普利的黃外套→下層階級、普大的外套(不小心造成身分誤解的源頭。)
ㄆ鏡子:用來認同自己的工具。片中的不同鏡像有不同意義,破碎的鏡像象徵自我主體位置的摧毀;最後搖晃的鏡子,表示主體位置的不穩定,所以雷普利才會說:Peter, I am lost.。
ㄇ象棋遊戲:權力運作的一套機制。
ㄈ地下室:象徵每個人的潛意識,壓抑慾望的囤積處。在天片中雷普利說:「你可以把往事塵封在地下室,鎖上心門,永遠不去想。直到你遇到心上人,把鑰匙交給他,讓他打開心鎖,走進你的心房。但你辦不到,因為你的心太黑暗,藏了心魔,你不想讓人看見你的醜陋。」我認為這段話就是潛意識很好的描述。
ㄉ音樂:爵士象徵即興反應迅速;古典音樂象徵傳統制式化。
My Funny Valentine→情慾流竄。鋼琴是藝術作品的象徵。
ㄊ戒子:權力的象徵,愛情的保證。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09-04-03 15:22:16      

所给评分: 10

叁、心得感想
我認為天片唯一的缺點,就是coincidence 的合理化。而且在處裡刑案的過程以天片而言應該是不合邏輯。還是年代關係?其它部分我覺得都還不錯,這也是一部老片重拍的例子,雖然沒看過之前版本,不過導演精湛的手法令人讚嘆,尤其是音樂的部分。另外就是關於弱勢團體的看法,少數族群終需走出因被壓迫而造成的孤立命運,勇敢以自己獨特生命力投入主流社會。雖然可能會遭受很大挫折,不過Anthony Minghella導演都願意試試,那就試著把心之鑰交給可以託付的人吧。


pjsxw
正式用户

分享值: 23737 
发表于 2010-06-07 00:16:26      

所给评分: 10

這部片當年可是獲獎無數.....

看了它的片名跟劇情介紹.....沒有看過的人應該不知道Matt Damon 在裡面飾演的是一個同志傾向的罪犯...他跟Jude Law有一段很不錯的對手戲...不過這部片不是以同志為主軸...Matt會變成殺手的原因卻跟他在劇中有同志傾向這件事有一定的關聯..."想要變成喜歡的人"...光這句話就能讓我對Matt的演技讚嘆不已....
當然片中探討得遠遠超過這樣~我看完之後感覺非常的沉重...因為劇情的緊湊與震撼

年輕有錢又置身於義大利的豔陽下,這是湯姆雷普利所渴望的生活,卻是迪基葛林利早已擁有的東西。雷普利是個出身平凡,生活也毫無值得炫耀的年輕人,他受到一個富商之託,到義大利去遊說他那放蕩不羈的兒子迪基,重回他的家鄉美國。
但是當雷普利一到義國,就深深地被迪基的生活形態所迷惑:美麗的別墅、高級浮華的渡假飯店、一擲千金的奢靡生活,以及他美麗溫柔的女友,都令他羨慕不已
由於雷普利一心覬覦迪基的生活,最後這樣的慾望竟擴張成想要將迪基取而代之,他縝密的心思不僅令人咋舌,而冷靜的犯罪手法更是教人措手不及。就在他陶醉於親手打造的美夢中時,雷普利因為一次意外的巧合害他露出了馬腳,於是引起警方的注意並展開調查……


   回复此帖